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,男人本色在线观看的A站,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自偷自偷图片高清

layer slider
layer slider
layer slider

網站首頁 > 資訊動態(tài) > 中國活字版印刷術的發(fā)展史

印刷知識

中國活字版印刷術的發(fā)展史

編輯:管理員    時間:2016/1/25 17:26:56


  北宋慶歷年間(1041~1048)畢昇發(fā)明了活字版。其活字用膠泥制成,“火燒令堅”,按韻存放。排版時用一鐵版,上布松脂蠟、紙灰等混合物,置鐵范,依次密布活字。排完一版后,加熱鐵板使松脂蠟等熔化,覆平板壓字面使活字牢固,版面平整,即可用于印刷。印后,再用火加熱,取下活字,貯存原處,以備復用。這一發(fā)明包括活字制作、存放、排版、拆版、還字等完整的工藝。

  畢昇的發(fā)明,使書籍印刷效率大大提高,為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轉折。1989年5月于甘肅武威出土的12世紀中期的西夏文活字版印品《維摩詰所說經》,及俄藏黑水城文獻中的相關實物,均為畢昇活字版印刷的明證。1993年,寧夏賀蘭縣一古塔中,發(fā)現9冊蝴蝶裝西夏文木活字版印本《吉祥皆至口和本續(xù)》,證明12世紀后期木活字已廣泛使用。13世紀初,古代維吾爾人用回鶻文木活字印書,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字母活字?,F存活字實物近千枚。

  元大德元年(1297),時任旌德縣尹的王禎,設計了完整的木活字版工藝,包括活字制作、排版方法、輪轉排字盤、按韻存放活字等,并撰寫《造活字印書法》一文,成為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。元大德二年(1298),用這套木活字排印了《大德旌德縣志》。據王禎《農書》記載,在他之前有人曾用錫制活字,這是金屬活字的開端。到了明代,銅活字版大興,今存銅活字版印本百余種,印刷地區(qū)有常州、蘇州、南京、杭州、建寧、廣州等,以無錫錫山華氏和安氏最知名。

  無錫華燧的會通館,于明弘治三年(1490)印銅活字本《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》150卷。據記載,華燧的銅活字本約15種。無錫安國的銅活字印本也有十幾種,以方志最為聞名,如《吳中水利通志》、《東光縣志》等。金屬活字版印刷的關鍵技術是印墨。早在宋代,就開始用銅版印刷錢幣和廣告,證明當時已解決了金屬版的印墨技術。從明代銅活字印本墨色證明,當時已有精良的金屬版用墨,這種墨應為油性墨。

  進入清代后,活字應用更廣,泥、木、銅制的活字皆有。最聞名的是皇家出版機構武英殿的銅活字和木活字印刷。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,武英殿開始刻制銅活字大小各一副約10萬枚。到雍正四年(1726),排印完成了銅活字印本《古今圖書集成》共64部,每部10,040卷,裝5,020冊。這樣大部頭的銅活字本百科全書,為中國印刷史上的創(chuàng)舉。此書完整的一部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庫中。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開始,在四庫館副總裁金簡主持下,武英殿又進行了一次木活字版印刷。經過三年工作,共刻棗木活字大小各一副,共計25萬枚,排印出大部頭叢書《武英殿聚珍版叢書》,幾乎包括了經、史、子、集各個門類。乾隆四十二年(1777),金簡編《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》,用木活字排印出版。此書全面介紹了武英殿的木活字排版印刷工藝,也可以作為朝廷頒布的活字版標準,是活字版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。

  中國活字版技術于13世紀初傳到朝鮮半島,明萬歷二十年(1592),又由朝鮮傳至日本,以后又沿著絲綢之路傳至西方。1450年,德國人J.谷登堡在吸收中國活字技術的基礎上,首創(chuàng)鉛合金活字,1455年印成鉛活字四十二行本《圣經》。此后,這一技術得到很快發(fā)展,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。19世紀初,鉛合金活字技術傳到中國。

相關閱讀Related Reading

  • 濠星客服:點擊這里給我發(fā)消息